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内乱,发生在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,具体时间为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。这场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联合发起的叛乱,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。安史之乱不仅导致了唐朝人口大量减少,国力也迅速衰退。由于叛乱的主要策划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,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“安史之乱”。此外,由于叛乱爆发时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,这场动乱也被称为“天宝之乱”。
在安史之乱的初期,叛军的势头非常强劲,甚至一度占据了上风。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首领,一开始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。然而,这两个领导者都最终死于自己亲生儿子的手中,这一变化对叛军的力量造成了极大的削弱。那为什么他们的死都与自己的儿子有关呢?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一、安禄山
安禄山出生于西域康国,早年父亲去世,母亲阿史德氏改嫁给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的兄弟安延偃,因此改为“安”姓。阿史德氏精通六蕃语言,这在当时非常罕见。开元年间,安禄山逃离突厥,成为了幽州(范阳)都督张守珪的部将兼义子。凭借骁勇善战的表现,安禄山逐渐赢得了朝廷的信任,屡次立下战功,并被晋升为平卢军兵马使、营州都督。天宝年间,安禄山经过义父张守珪的推荐,成功获得了唐玄宗的青睐,开始步入政坛的上层,并兼任了平卢、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,还被封为东平郡王,负责镇守东北地区。
展开剩余67%然而,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以谋杀宰相杨国忠为名,发动了叛乱,迅速攻占了两京。虽然攻占长安后,安禄山暂时停下了进攻,但战局的变化也没有因此减缓。然而,安禄山由于健康问题,开始变得暴躁易怒。直到757年正月,安禄山因为病痛在接见臣子时表现出异常暴躁,这引发了他对下属的严苛惩罚,甚至连谋主严庄也未能幸免。正是因为遭受了安禄山的毒打,严庄开始策划谋杀安禄山,他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一同策划了这一行动。严庄带着阉人李猪儿进入安禄山的帐篷,将安禄山杀害。随即,严庄宣布安禄山将传位给晋王安庆绪,并尊他为“太上皇”。然而,安庆绪沉迷酒色,不理朝政,反而视严庄为兄长,事无大小都要依赖他的意见。战争局势逐渐不利,安庆绪最终被史思明所杀,享年不到30岁,谥号“剌”。从这个事件来看,安庆绪明显是被严庄利用,而最终的结局也注定是悲惨的。
二、史思明
史思明的背景与安禄山类似,亦出身西域史国,容貌平凡但才智出众。天宝初年,史思明因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,逐步得到了唐朝政府的重用,被任命为平卢军知事,协助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等敌人,最终晋升为平卢军兵马使。唐玄宗天宝十四年,安禄山反叛后,史思明被派去平定河北,并署任范阳节度使。虽然史思明在初期接连取得了一些胜利,但随后的战斗中也屡次败给唐军,最后被迫退守博陵。到了乾元元年(758年),史思明暂时归降朝廷,被任命为河北节度使,并封为归义郡王。然而,史思明的心中始终充满了对唐朝政府的不满,并且他与唐肃宗的关系也日渐紧张。最终,他又起兵叛乱,自称大圣周王,年号应天。
史思明是一个极为残忍且反复无常的人。他对部下的猜忌几乎达到极点,任何稍微不如意的事情都会引发他对部下的杀戮。史思明对自己的长子史朝义并不宠爱,反而对小儿子史朝清有着极高的偏爱,将他派去镇守范阳,并计划废除史朝义,立史朝清为太子。史朝义常年随父征战,忠诚谦和,深得将士们的拥护,但却没有得到史思明的重视。史朝义在一次与父亲的冲突中,得知父亲有意立小儿子为继承人后,终于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危机。史朝义在部将的劝说下决定反抗,并联合部下谋划反击。然而,史思明的亲信泄露了他的计划,史朝义最终在一次反抗中被亲父杀害,终年仅四十岁。
这一系列的家庭悲剧不仅揭示了史思明个人性格的暴虐,也展示了权力斗争中亲情的脆弱。在安史之乱中,父子之情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,而这也为叛乱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